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安徽日报】校纪委委员、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吴孝兵解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编辑:李成新  预审:张顺  终审:张顺 时间:2021-11-24 点击数: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

【报告点睛】

以更实举措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等

【专家解读】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吴孝兵: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

安徽地处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如扬子鳄、江豚等物种成为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特色物种。

省委报告提出,以更实举措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讲,以形成全民共识;制订中长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战略任务和优先行动;着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平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的研究、科技应用示范、科技评估等,为政策决策提供支撑;重视生物资源数据集成及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全面开放共享,发挥植物园、标本馆在自然教育中的作用。

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进一步加强我省保护地体系建设,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等,确保持久健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构建全链条、常态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机制,重视外来物种入侵和重要疫病媒介动物的防控,维护生态系统安全;积极推动我省生物物种名录编制及资源调查,尤其重视皖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和大别山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并构建我省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为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背景链接】

近年来,我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面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全面启动巢湖新一轮综合治理,巢湖水质明显改善,环湖生态持续好转;在全省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30%,扬子鳄放归自然、野生江豚嬉戏长江、东方白鹳再现巢湖。

【关键词】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报告点睛】

以更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严格落实“五控”措施,建立城乡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加强固废危废转移处置和安全监管等。

【专家解读】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王晓辉:

奋进新征程,我省将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以更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以更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建设美丽安徽的重要任务。建设美丽安徽,良好的环境质量是重要标志。我们必须锚定目标,对标对表,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安徽。

以更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改善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进一步享受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不断提高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更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改善环境质量,需要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们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和倒逼作用,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背景链接】

我省持续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去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5.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2.9%,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优良比例87.7%,好于目标要求13.2个百分点。全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达到90.1%,为历年来最高。今年1月至9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优于年度目标10微克,同比下降5.9%。全省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1.4%,优于年度目标1.0个百分点。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报告点睛】

以更高站位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碳达峰行动,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开展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加大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力度等。

【专家解读】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万伦来: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要求,是我国推动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安徽打造“三地一区”的必然要求。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安徽可勇当制胜双碳“先锋”,做好“加减乘除”法。

“加法”:依托我省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风能、水电等技术优势及产业化基础,加快在全省实现科学合理布局,努力提升全省削减碳排放做“加法”的内在优势。

“减法”:立足我省煤电、煤化工、钢铁、玻璃等高碳行业的发展实际,在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可控前提下精准施策,找准全省削减碳排放做“减法”的突破口。

“乘法”:针对我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尽快研究制定招揽天下人才方案细则,努力提升人才集成集聚的“乘法”效应。

“除法”:充分考虑全省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发展的异质性,以及不同时期发展的特点,认真研究制定全省各地区各行各业及不同时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责任,注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效率和公平问题,不搞“运动式”减碳,努力提升全省制胜双碳“除法”效应。

【背景链接】

纵深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我省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突破绿色低碳技术,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关键词】

生态环境治理

【报告点睛】

以更严要求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统筹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等。

【专家解读】

安徽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张辉:

省委报告提出以更严要求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当前,我们可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推动环境质量改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践中,全面清理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不相适应的政策内容。建立完善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提供有力保障。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保护,以法治的力量保护生态环境,用法律的武器惩治污染犯罪。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创新生态环境监管模式,推深做实生态环保专项监督长制度,打通生态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将生态环境监管基本单元最小化,保障监管无盲区,切实提升监管能力,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从制度层面探寻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引导和倒逼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背景链接】

近年来,我省纵深推进林长制改革、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目前,全省5.2万名林长守护400万公顷森林和100万公顷湿地。全省森林面积已达6262万亩,森林蓄积量超过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0.22%。新安江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连续多年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我省将“新安江模式”拓展到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领域等。(本报记者 夏胜为 整理)

来源:安徽日报 2021年10月30日 第9版

链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110/30/node_09.html#c865866